水下敷設電纜(水下管道連接)
(
采用大型混凝土靜、動態(tài)三軸液壓伺服試驗系統,比較了大骨料混凝土試件和濕篩二級配混凝土試件在動態(tài)三軸拉壓壓應力狀態(tài)下的強度特征.結果表明:2種試件的破壞均為典型的拉伸破壞,裂縫垂直于拉應力方向;動態(tài)抗拉強度隨應變率的增大而增大,隨壓應力的增大而減小;抗拉強度增長系數與應變率比的對數呈線性關系;大骨料混凝土試件的動態(tài)抗拉強度及其對應變率的敏感性均比濕篩二級配混凝土試件的要小.在八面體應力空間中建立了破壞準則,為大體積結構的非線性分析和抗震設計提供了試驗依據.
1)對地質水文條件適應能力強(施工較簡單、地基荷載較小);
(2)可淺埋,與兩岸道路銜接容易(無需長引道,線形較好);
(3)防水性能好(接頭少漏水幾率降低,水力壓接滴水不漏);
(4)施工工期短(管段預制與基槽開挖平行,浮運沉放較快);
(5)造價低(水下挖土與管段制作成本較低,短于盾構隧道);
(6)施工條件好(水下作業(yè)極少);
(7)可做成大斷面多車道結構(盾構隧道一般為兩車道)。
水下敷設電纜(水下管道連接)
對已用NaCl溶液室內加速活化的鋼筋混凝土進行電化學注入阻銹劑、等電量脫鹽等處理,通過測定1a內鋼筋腐蝕電位、銹蝕速率以及失重率的變化,對比各項鋼筋阻銹技術的阻銹效果.結果表明:電化學注入阻銹劑能更有效地防止鋼筋的進一步腐蝕.
(1)管段制作砼工藝要求嚴格,需保證干舷與抗浮系數;
(2)車道較多時,需增加沉管隧道高度。導致壓載混凝土量、浚挖土方量與沉管隧道引道結構工程量增加。
干塢修筑與管段預制
干塢修筑
1、干塢位置選擇
(1)鄰近隧址,具備浮運條件,交通便利。
(2)有浮存系泊多節(jié)管段的水域;
(3)場地土具備一定的承載力,便于干塢圍擋與防滲工程;
(4)征地拆遷費用較低,具有重復開發(fā)利用價值。
2、干塢規(guī)模2、干塢規(guī)模
(1)一次預制管段干塢(僅放水一次,不需閘門,塢首為土或鋼板樁圍堰。規(guī)模較大占地較多,適于工程量小土地價格較低、塢址地質較差的工程);
采用有限元法,對倒裝式基層瀝青路面結構的力學行為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倒裝式基層瀝青路面結構面層的底面受拉應力作用,隨著軸載的增大,拉應力近似呈線性遞增;倒裝式基層瀝青路面結構的底面拉應力明顯小于典型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結構的底面拉應力,因而具有更好的抗裂性;級配碎石層底面始終處于受壓狀態(tài).
(2)分批預制管段干塢(規(guī)模小、占地少、造價低、重復使用率高。閘門式塢門造價高、等待時間長不利先沉管段穩(wěn)定、基槽回淤很難處理、重復灌排致邊坡穩(wěn)定性與塢底透水性差、臨時工程費用增加)。
3、干塢構造
干塢由塢墻、塢底、塢首、塢門、排水系統與車道組成:
(1)塢墻:坡率1:2的自然土坡,可用噴射砼防滲墻或鋼板樁;
(2)塢底:承載力應大于100kPa。浮起時富余深度1.0m;
(3)塢首及塢門:一次預制只設塢首,分批預制應設雙排鋼板樁塢首與塢門(閘門或浮動鋼筋砼沉箱);
(4)排水系統:井點降水;塢底明溝、盲溝與集水井泵排;堤外截、排水溝;
(5)車道。
為了研究隧道支護層鋼纖維噴射混凝土在早齡期的力學性能,參照歐洲噴射混凝土標準(EFNARC),對不同摻量的鋼纖維噴射混凝土方板進行試驗研究,并與傳統鋼筋掛網噴射混凝土方板進行了對比.通過對10,30,48h齡期鋼纖維噴射混凝土方板的荷載-位移曲線及能量吸收能力的比較,分析了不同鋼纖維摻量噴射混凝土方板與鋼筋掛網噴射混凝土方板的彎曲性能.結果表明:鋼纖維可以顯著提高早齡期混凝土的抗沖切能力;當鋼纖維摻量超過20kg/m~3時,鋼纖維噴射混凝土方板由脆性沖切破壞變?yōu)閺澢茐?
- 上一篇:水下施工水下拆除鋼圍堰
- 下一篇:沉管施工沉管法施工公司(水下橋墩拆除)